3分钟快检西南大学教授联合研发出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

发表时间: 2023-12-11 08:41:04 作者: 其它产品

  近日,西南大学联合重庆新赛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赛亚)及西南大学附属公共卫生医院(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以下简称公卫医院)成功研发出一款新冠病毒(2019-nCoV)IgM/lgG抗体检测试剂盒。西南大学药学院胡昌华教授作为牵头人联合三方人员进行技术攻关,试剂盒可在3-10分钟观测新冠病毒病人抗体检测结果,准确率高达95%。

  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面对春节假期后的复工复学大潮,如何更加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新冠病毒,成为防控的关键。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也深深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西南大学药学院院长胡昌华教授就是这里面一位。在得知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情况后,西南大学连续召开多次专题会部署防疫工作,立即成立书记、校长为总指挥的疫情防控指挥部,按照习重要指示精神和教育部、重庆市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即刻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制定工作预案和防控方案。胡昌华教授立即联系小组成员积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果断投身快速检测工作。

  在新冠肺炎的早期诊断方面,核算检验测试起到关键的初筛和确诊作用,但是核算检验测试的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却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国家在已有七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快速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快速的抗原检测和抗体检验测试方面。早在1月23日,胡昌华教授就开始组建技术攻关、生产制备和临床验证的联合团队,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血清抗体检查入手,建立快速初筛的检测流程并开发试剂盒。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团队在水土园区的新赛亚公司实验室里一直在优化试剂盒技术参数,在歌乐山的公卫医院对试剂盒的临床应用做验证。从2月11号开始,小组成员到病患集中收治的公卫医院,一去常常是一天,甚至熬通宵做检测分析。医院对进入人员的防护要求都非常高,这也使整体实验进度要相较平时慢很多,再加之疫情蔓延形势严峻,所以大家必须争分夺秒,也深知责任在肩。

  在各方的全力支持下,胡昌华教授联合团队研发出的在3-10分钟快速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已经获得重庆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的检验报告,在近80例临床确诊病人的血清样本中检测阳性符合率达到95%。该试剂盒只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以上手,基层医院、乡镇/社区卫生中心等缺乏专业方面技术人才的地方可广泛适用,而且成本低,每人只需要60-80元就可以做一次检测,适合大规模筛查。

  记者了解到,胡昌华教授希望这些试剂盒能够尽快在武汉等重点地区的临床诊断病例或者疑似病人中开展检测,尽快有效确定出核酸检验测试阴性患者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以利于精准治疗;在确定诊出的病例密切接触者或者医学隔离人群开展抗体检测,及时有效地发现和诊断早期病例和轻症病例,做到早收早治,同时早期诊断还可以对隔离人群的心理减负;在发热病人门诊开展血清学监测,便于新冠肺炎的初筛,提前发现潜在的病人和感染源;在各大医院开展相关群众的志愿体检甚至普查工作,有利于更广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有利于制定下一步可能的疫苗接种策略;在近期拟复工复产复学人群中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初筛,便于发现潜在的可能感染者,有利于复工复学相关单位的决策和指导。

  胡昌华教授谈到,坚持做这件事情的初心就是想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给社会做点贡献,正是学校领导的精准施策和举全校之力的相助让自己更加坚定了决心。在记者问到胡昌华本人参与这项工作是否有过畏惧和担忧时,他表示,在做临床检测时,小组成员重庆市新冠专家组成员、公卫医院感染科主任陈耀说的话印象非常深刻:病人多病情重的情况下,每天忙都忙不过来,没时间去想害怕这件事。另外公卫医院有着非常专业的传染病防护经验和措施,这也给胡昌华团队打了强心剂。最重要的是,他觉得能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很自豪,能做出一点贡献,哪怕没有回报,哪怕研究出来时疫情即将结束。

  据胡昌华教授介绍,目前这款试剂盒已经通过重庆市医疗器械质量检测中心检验,获得了检验报告。多方正在全力配合为正式投用做最后准备,团队也通过绿色通道提交了申请,等待审批,希望能早日为需所用,为民解忧。(以上图片由西南大学提供)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打开一些地图类App,选择无障碍模式,界面就会显示出沿途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通过无障碍电梯上天桥的提示……一大批“黑科技”命中残障人士的生活痛点,帮他们开启无障碍生活。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地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量子计算领域的一项纪录再次被打破:美国波士顿量子计算初创公司QuEra建造的新型量子计算机拥有迄今数量最多的逻辑量子比特——达到48个,是此前逻辑量子比特数量的10倍多。

  6日,全球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在位于辽宁盘锦的辽河油田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电热熔盐新型储能注汽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研究者、监管者、医生、患者,还有医学期刊,都将重视这些试验以及这些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华能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以下简称“示范工程”)6日完成168小时持续运行考核,成功投入商业运行,

  日前,相关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这一主题,积极建言献策,助力新能源产业资源回收利用可持续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涵盖原料生产、装备制造、电站开发运营、回收利用等各环节,“由谁来承担回收责任”,是大家普遍关心关注的线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要一直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形成推进科学技术创新的强大合力,不断的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经核算和评价认证,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共排放温室气体88.29万吨,使用绿电减排温室气体2.20万吨,接受社会捐赠碳抵消指标109.99万吨,在亚运会、亚残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

  记者5日从工业与信息化部获悉,工业与信息化部将深入推动新型无线、新型网络等关键研发技术,推动行业加快补齐高端器件、基础软件等短板,快速推进6G研发技术与创新。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近期取得了重要收获。其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组建的考古队,会同航测、年代学、环境考古的专家,经过系统勘探和多地点解剖,新发现熊家岭、郑畈等多组史前水利系统。

  日前,在海南陵水的深蓝海面上,重达1300吨的海底数据中心核心装备——海底数据舱,在大型海上吊装船的投放作业下,徐徐下沉。

  在产品质量、产品品种类型、产业规模、综合效益上实现新突破,才能不断的提高“以竹代塑”产品市场占有率曲竹自行车、竹制足球、竹餐具、竹电子秤……在今年的服贸会上,国际竹藤组织展厅中的各种竹藤制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德国和荷兰科学家借助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在一颗婴儿恒星周围的行星形成气体和尘埃盘内探测到水以及形成地球等天体所需的其他分子。科学家此前认为,这种极端环境不适合岩石行星形成,但最新发现表明,类地行星或许能在更广泛的宇宙环境中形成。

  人们通常认为,疾病是由异物(细菌或病毒)入侵人体引起的,但影响人类的数百种疾病,其实是由细胞蛋白质生成错误引起的。

  中国散裂中子源,为洞察微观世界、探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提供了新的“超级显微镜”,让中国科研人员的笑容更加自信。

  世界土壤日定于每年12月5日,旨在纪念世界著名土壤学家V.V. Dokuchaev的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