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新锐的“逆行哲学”

发表时间: 2023-11-27 10:46:08 作者: 其它产品

  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作人员正在操作设备。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强 摄

  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基石,大范围的应用于无创产前检查、遗传病研究、肿瘤分型等医学场景。业内估计,全球基因测序产业规模以千亿计。

  纳米孔基因测序,是当前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去年底,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国内首个可量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同时宣布其生产基地竣工投产,成为全世界掌握该项技术并将推进至市场化阶段的两家企业之一。

  然而,即便在基因测序领域“执牛耳”,也难免遭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冲击。面对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持续上涨、市场营销受阻等不利形势,齐碳科技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项目布局。

  套上鞋套,穿上“白大褂”,5月6日下午,记者跟随齐碳科技生产负责人许海鑫,进入公司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生产基地2楼,隔着玻璃察看试剂生产车间内部情况。车间内,两名身着蓝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仔细操作机器设备,确保试剂生产标准化进行。许海鑫说,目前的产能为每年可生产2000台纳米孔基因测序仪、100万套配套测序芯片及试剂盒。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既定的生产节奏,但大规模量产准备一直有条不紊地进行。“测序仪的某些原材料还没到位,目前仅有北京研发中心有存量原材料,基因测序仪目前是在北京研发中心生产。”齐碳科技联合发起人谢丹说,成都生产基地的设备已完全到位,生产技术人员培训也全部完成。“小部分原材料受限于物流情况我们已有预判,并在寻找同等品质的更高效原材料供应商,相信很快能解决这一个问题。一旦情况允许,成都生产基地可立即开动机器,进行转产量产。”

  2016年,留学归国的谢丹联合另外2名青年科学家,共同创立齐碳科技。初创团队在租来的光刻间里造出第一版流体芯片,在饼干盒子里调试出第一版信号放大电路。经过上百次失败的尝试后,终于获得第一条测序信号。就这样,从原理样机、工程样机到产品样机,齐碳科技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

  2021年底,经过5年潜心研发,齐碳科技发布国内首款可量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及其配套检测试剂盒、芯片。随着该公司在成都生产基地的投入使用,齐碳科技成为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将第四代基因测序推进到商业应用阶段的企业。

  前景看好,国内意向合作对象纷至沓来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却给公司发展带来困难。谢丹说,疫情下,研发进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市场推广等都面临挑战:当面拜访客户的机会不多,业内研讨会也不在线下办了,原材料价格上涨。

  面对困难,几位联合发起人却一致决定:研发投入加大、项目布局加速。在几位联合发起人看来,公司能够成长到今天的规模,靠的就是心无旁骛搞研发。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必须始终抓住技术这一核心竞争力。

  先向前看。全球另一家掌握纳米孔基因测序仪技术的企业,是牛津纳米孔公司,早在七八年前就已开始实现仪器量产。

  “我们从成立到推出定型产品,用时不到5年,比牛津纳米少用一半时间。”谢丹话锋一转,“但他们的产品已多次迭代,并形成满足多种应用场景需要的系列新产品。目前齐碳科技推出的是一款小通量产品,在应用场景方面还有一定局限性。从这个方面看,投入研发就是在追赶别人、超越自己。”

  再向后看。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涌现出慢慢的变多的竞逐者。“我们大家可以掌握这项技术,别人也可以掌握,我们一定要不断前行。”谢丹说,“我们在北京的研发中心目前有180多人,全是高技术人才,但远远不足。我们托业内朋友推荐、聘请猎头搜寻、线上线下发布招贤令,在全世界内招引蛋白生化、生物芯片、集成电路、应用开发等领域的佼佼者。我们将把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团队设置在成都,因为成都的电子信息行业在全国很存在竞争力。”

  2019年至2021年,齐碳科学技术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超97%。其中,2021年研发投入是上一年的2.6倍。目前,公司研发团队人数比一年前增加20%。

  因对其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充分认可,去年公司成功完成超4亿元的B轮融资。当前,公司所有实验室都在加班加点,通过进一步的技术优化改良,彻底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

  “刚开始许多人质疑我们能否研发出这样高水平的产品。”在公司首席科学家白净卫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一封研发团队在项目成立之初立下的“军令状”:纳米孔蛋白研发项目组郑重承诺,4个月内,研发出符合所有性能参数标准的纳米孔蛋白。上面留下了项目组全体成员的签名。研发团队在公司发展关键时期给予了所有人底气。

  谢丹:我认为,科技型企业成长秘诀就4个字:脚踏实地。从2016年公司创立到现在,我们从始至终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就是研发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及配套的芯片和试剂盒。从原理样机、工程样机到产品样机,每一步都踩得非常坚实。我们研发的核心产品,是响应国家号召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谢丹:公司创业初期,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储备和研发团队,但刚开始公司缺钱缺资源缺名气,招人十分艰难。同时,很多人不相信我们能做出这么先进的产品,融资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没钱,就靠几个创始人自己拼凑;没人才,我们就自己上,一人负责一块技术。

  谢丹:疫情对我们公司的发展的确有影响,但也蕴藏着很大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苦练内功,更加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浮躁,静下心来做好产品。同时,疫情冲击也让我们正真看到国产化趋势潮流,更加坚定了我们做中国人自己的基因测序仪目标。

  记者:从做科研到管企业,你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对类似创业者而言,如何快速转变角色?

  谢丹:就我个人而言,科研背景出身,现在管理企业,涉及的知识特别广,第一步是要不断学习充电,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及时作出调整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我认为,一个企业一定坚持它所认同的发展理念。比如科技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做好研发技术,融资是水到渠成的事。

  还要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什么?我们正在探索中,或许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代强)